新书:涂文学 刘庆平《武汉沦陷史》
书 名:《武汉沦陷史》
作者:涂文学、刘庆平主编
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0月1版
字数:730千字
定价:198元/册
本书从城市史的视角呈现日军侵略武汉的这段历史,揭露日军的暴行和对武汉人民的奴役,展现了日本侵略给武汉城市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内容包括全面抗战前武汉城市的发展,战前日本对武汉的经济、政治、军事侵略,武汉会战与武汉沦陷,日军军事统治和暴行,沦陷时期武汉地区伪政权、伪组织的建立和演变,伪政权的反动统治与社会控制,日伪对武汉经济的统制与掠夺,沦陷时期的思想文化教育的全面奴化,沦陷时期的武汉市政,毒化政策与城市社会的变迁,沦陷时期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与日伪在汉统治的终结,沦陷与武汉城市的衰败等。
一、挖掘侵华铁证,填补研究空白
沦陷史是我国抗日战争史研究方面的一个薄弱环节。一方面我们过去对这段历史的研究不够重视,另一方面也是日军在投降后有计划地大规模销毁资料,留给后世学者研究的资料很少,研究难度较大等原因所致。
十几年来,涂文学、刘庆平、李卫东、邓正兵等人一直不忘沦陷岁月,跑遍全国各地抢救历史片断,挖掘侵华铁证。他们在武汉、南京各大档案馆、图书馆收集资料,取得原始档案、报刊,时人日记、著作、社会调查资料,以及实物等证据。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成员经过多次论证咨询,听取各方意见,2014年着手编纂《武汉沦陷史》,历时五年,数易其稿。该书稿出来后,同行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2015年获得湖北省出版基金资助,2016年被列入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名单,最终于2018年10月面世。
《武汉沦陷史》以沦陷时期(1938年—1945年)的武汉为研究对象,全面研究这一时期武汉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敌我双方的军事斗争、伪政权的演变等。它是第一部专题研究武汉沦陷时期历史的断代史。
二、以城市史视野研究沦陷时期武汉历史
在过往的抗战史研究中,对单个沦陷城市的总体研究,“基本上没有开展,尤其是从东北四省到平津冀鲁、长江三角洲直至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相关研究还很薄弱”(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陈谦平语)。就具体城市研究而言,已出版的著作成果仅有《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南京沦陷八年史》《沦陷时期的北平社会》等寥寥数本。
据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臧运祜介绍,已经出版的涉及具体城市的若干著作主要是关于沦陷区政治、军事方面的研究,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就非常少见(仅有“沦陷区文学史”算是个例外)。总体而言,沦陷史研究宏观描述较多,研究具体城市较少;揭露日方罪恶和暴行等表象研究较多,以城市现代化视野的长时段深层次研究较少。
《武汉沦陷史》是一部以城市史视野研究沦陷时期武汉历史,在研究旨趣、论述角度、体例结构等诸多方面迥异于传统地方史的城市史著作。它全面系统反映沦陷时期武汉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和文化异变和衰落。
明清乃至民国初期,武汉城市发展水平较高,在中国城市体系中居于最高水平,被誉为“东方芝加哥”。民国中后期开始衰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日军侵略造成工业基础毁坏殆尽,社会经济和文教事业等遭受重大破坏。《武汉沦陷史》以全新的维度、更广的领域深刻揭露日本侵略给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特别是从城市现代化视角审视和观照沦陷给武汉带来的城市功能畸变和城市现代化进程断裂: 城市人口锐减、民族工业精华尽失、区域商圈萎缩和对外贸易停歇、文化教育全面奴化、城市现代化建设停滞和市政设施衰败。这场惨绝人寰、破坏巨大的战争,不仅使武汉城市遭受重创,更使城市发展的各项要素惨遭蹂躏,从而导致武汉无法顺利完成城市早期现代化的发展与转型,这也成为了武汉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遗憾和悲哀。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评论该书“从城市史的角度叙说武汉沦陷史, 视野更为宽阔,视角更为多元,视觉也更为敏锐与深刻,不会停留于就事论事或表象之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人文社会科学荣誉资深教授张宪文认为该书是城市沦陷史研究的典范之作。
三、梳理武汉人民艰难抗战历程,讴歌武汉抗战精神
武汉是当时中国军民的抗战中心,也是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力争的战略要地。武汉抗战是整个抗日战争的转折点。日军占领武汉后,武汉人民一直坚持斗争。在武汉周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抗日武装一直没有停止活动,组织了多次与日伪的大规模战斗。武汉城内,武汉人民也一直通过各种手段反抗日伪统治。
《武汉沦陷史》里提到,在沦陷初期,人民开始了自发组织的斗争。暗杀汉奸之风盛行。 伪武汉特别市高等法院院长周伯儒、伪汉口地方法院院长黄炳炎、汉口应城膏盐公司理事长杨辉庭、中江实业银行总经理戴秉清、伪湖北省政府财政厅长张若柏、伪共和党总务部长谢立生、伪临时司法部长周鸿俊,先后被暗杀。1939年2月14日, 当时武汉最大的汉奸、伪汉口维持会会长计国桢,在汉口码头遇刺受重伤。
为了对付日军第11军这支深入中国腹地中心的日本侵略军,中国统帅部采取设立第五、第九、第六战区,指挥在武汉外围的一百多万中国军队,构成了对武汉的战略包围态势。
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对日伪军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游击战争。1938年底,武汉周围各县组织有中共领导的抗日游击队20多个。1939年,李先念、陈少敏率部进入鄂中,开展游击,对各分散的游击队进行整编, 成立豫鄂挺进纵队。1941年初, 豫鄂挺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5师。在全面抗战时期,新四军第5师共参加战斗1030次, 毙伤日伪军1.4万多人。先后开辟了陂安南、陂孝礼、涨渡湖、汉孝陂、汉沔、咸武鄂、武鄂等抗日游击根据地。
四、关于武汉抗战的学术创新
关于武汉会战日方投入的兵力,过去认为大约9个师团20万。实际上,经过《武汉沦陷史》作者柯育芳、邓正兵考证,日军为攻占武汉,倾举国之力, 孤注一掷,集结14个师团、3个独立旅团、140余艘海军舰艇以及500余架飞机,总计40万余人的兵力。
柯育芳介绍说,关于武汉沦陷后,武汉周边正面战场的情况,过去缺少研究。事实上,为了巩固武汉外围和扩大占领区,解除中国军队对武汉实施战略包围所产生的巨大威胁,日军多次策划较大规模战役,以打击在武汉外围的中国军队。中国军队针锋相对,形成了以第五和第六战区为基本格局、以第九战区为辅助的对武汉进行战略包围的格局,积极寻找战机对日军局部进攻进行有力反击。这迫使日军不敢轻举妄动,保证了中国抗战大后方的安全.对武汉的战略包围,是中国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直接原因之一。书中的这种提法是过去很少提的。
过去的研究一般认为武汉沦陷后,中国军队很少或者没有进行反攻。该书认为中国军队在武汉周边地区的反攻作战很多,仅在宜昌地区大大小小的反攻作战就有30次,还特别提到中国军队在武汉周边地区的反攻首先是从中国空军的空中反攻作战开始的,并详细叙述了中国和苏联、中国和美国在空中反攻作战中的合作。
作者简介:
涂文学,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院长,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武汉城市历史与城市文化研究,参与国家“七五”重点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武汉近代城市研究”等。出版《武汉通史》(民国卷)、《文化汉口》等著作30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刘庆平,研究馆员,现任武汉博物馆馆长、武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武汉社科院兼职研究员,武汉大学、湖北大学、江汉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文博工作和地方史研究,主编《武汉文物丛书》《图说武汉城市史》等。
本文由“湖北教育出版社”授权发布,谨致谢忱!